黑果腺肋花楸
黑果腺肋花楸,野樱莓,不老莓,英文名aronia和black chokeberry,蔷薇科,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地区。
中文学名:黑果腺肋花楸
界:植物界
门:被子植物门
科:蔷薇科
属:腺肋花楸属
分布区域:美国东北部地区
分享
物种介绍
摘 要
果实茂密的黑果腺肋花楸
图册 5张
:黑果腺肋花楸是集食用、药用、园林和生态价值于一身的蔷薇科落叶灌木。果实富含黄酮、花青素和多酚等物质,其提取物对治疗心脏病、高血压等心脑血管**有特效。可以在我国年降水量>500mm,极限低温>-40℃,土壤pH<8.0的三北地区栽培。
关键词:黑果腺肋花楸;花灌木;园林;黄酮;高血压;心脏病
1 引种背景及国内外发展概况
1.1 引种背景
我国无此树种。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利用所承担的国家林业局“948项目”,先后从国外引进8个品种。1990年,从朝鲜引进一个品种,朝鲜是从捷克引进的。1998年,从俄罗斯引进1个品种。2001年,从美国引进6个品种。目前,我国已拥有了该树种的较丰富的种质资源基础。
黑果腺肋花楸
图册 7张
1.2 国内外发展概况
该树种原产于美国东北部,欧洲已有100余年的引种栽培历史,加拿大、俄罗斯、保加利亚、匈牙利、波兰、捷克等国家都有相当规模的栽培和相关的加工产业。全球品种资源达30余个,分别适用于食用、药用、园林绿化和适生于不同的气候、土壤条件。在育种方面,多倍体良种主要是由欧洲培育出来的,二倍体良种主要是在北美地区选育出来的。在欧美和东亚地区,该树种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;由果实加工的**、保健饮料和食品在市场上非常普及和流行。
我国自引种以来,相继完成了繁殖、栽培、区试等方面的研究,繁殖苗木20余万株,营造栽培试验示范园200余亩,布置区域试验点10余个。该树种适应性强、结果早、见效快、经济价值高,无论作为特种经济林栽培,还是用于园林绿化,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。目前,该树种已进入推广开发阶段。
生态特性
黑果腺肋花楸(Aronia melanocarpa)系蔷薇科腺肋花楸属的一个种,落叶灌木。树高1.5-2.5m,丛状树形。树皮光滑,多年生枝条灰褐色,新梢淡褐色;皮孔圆形,灰色。冬芽赤褐色,圆锥形,为混合芽。根系属浅根性,水平根发达,主根分布于30-40cm土层中。花为完全花,白色;小花冠径1.5cm,花萼花瓣各5枚,离生雄蕊15-18枚,花药为背着药,粉红色;雌蕊为合生心皮,5小室,每室1-2个胚珠,子房下位;复伞房花序6-8cm,由10-40朵小花组成。叶片互生,单叶椭圆形,叶缘重锯齿,叶脉羽状;深绿而光滑,大小3 × 5 cm;在秋天,叶色变为灿烂的红紫混合色。浆果,果实甜酸略有微涩味,球形,果皮紫黑色,果肉暗红色,单果重1-2g,果径1.4cm。种子千粒重4.6g。